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姚俊卿:畅迎时代风 热绘改革潮

来源:长春日报 责任编辑:王丹 2018-10-24 11:38:42

写在前面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辽宁省黑山县走出了一位翩翩才子!因为能弹奏多种乐器,又擅书法,小小年纪,姚俊卿在当地已小有名气。高三时,因多才多艺,他幸运地走进长影,并被选进当时遭遇青黄不接的字幕组,从此步入书法技艺的漫漫修为路。近日,这位86岁高龄仍自觉身挑书法创新、传承之任的著名书法家做客本报会客厅,用个人从字匠到书法家、教育家的一脉相承,生动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文艺事业的复兴。立于时代潮头,姚俊卿恰是中华书法事业节节高的见证者。

观点精粹

我有幸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要用我的书法艺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永字八法”和音乐中的七个音符一样,一笔就是一个单音符,只有让单音符有节奏且能流畅地组合,才可产生动听感人的音乐;书法中每个字的每一笔,都必须像电影“蒙太奇”那样,把每个镜头的结构设计好,方能写出好字来。

只要我的生命存在,我就要以书法为圆心,将大众书法教育事业这个圆画得更精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电影字幕师“功夫在诗外”

因家中贫困,年幼的姚俊卿从临“有王羲之味道”的父亲自制字帖,开启了伴之一生的漫长书法路。很多人也是后来才渐渐了解,原来这位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电影艺术家的艺术轨迹起点恰恰在长影。那一年,姚俊卿念高三,24岁,这位本想凭二胡、手风琴、京胡等技艺报考沈阳音乐学院的才子,却意外收到了长影的“邀请函”。能到电影厂工作,对于徜徉在艺术海洋中如鱼得水的姚俊卿来说,无疑是不二之选。只是他并不知道,当自己背着行囊走进长影大门,等待他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年全国几家电影厂中,唯有长影设置了专门的字幕组,但字幕组彼时人丁并不兴旺,正需输入新鲜血液,擅长书法的姚俊卿顺理成章地进了组。一个字幕书写的门外汉,恰遇苏里导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征集片头字幕,“我当时是赶鸭子上架呀,没想到还真给选上了。我写的字不如其他竞选者,但是章法比他们更好些。”姚俊卿告诉记者,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写电影字幕,后来影片在东南亚获了奖,他还因此涨了两级工资。

在电影字幕师这个角色中,姚俊卿一“演”就是30余年。其间,他历经由黑纸到玻璃,再到宣纸的字幕载体转变三阶段,享受着艺术与技术双重革新带来的事业进步。“我们最初写字幕不是在宣纸上写,而是写在黑纸上。”姚俊卿细致地解释,当时要在纸上滴墨水来增加纸的黑度,不仅不易书写,还影响画面美观;后来发展到在玻璃上写字幕,在拍摄字幕时,下面需要垫一块黑绒布,形成色彩反差,弄好后还要叠到画面上,比较繁琐;最后,宣纸成了电影字幕的书写载体,姚俊卿根据剧情需要,在宣纸上写好各类字体后,把它拍摄下来,利用灯光的照射呈现出半透明的效果……对字幕业务孜孜以求,对书法造诣不断提升,姚俊卿用实践生动地诠释着宋代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所作:“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两个世纪交替前行】

书法教育家 “桃李自成蹊”

经过在长影这座“艺术工厂”里对字匠心性的长期磨砺,姚俊卿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迎来了个人书法事业的成型期。这要从1989年、时年55岁的姚俊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讲起。当时的展出引起业界轰动,人们对这位从电影字幕中走来的书法家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他写得一手行水流水般的好字,喜的是如此有潜力的书法艺术人才的作品,并没有埋没于银幕背后。忆及当初,姚俊卿自谦地说:“我确实是从电影字幕里走来的书法工作者,没有书写字幕那些年的经验,就不会有现在融合多家流派特点,又能形成自我独特风格的姚俊卿。”这次展出,为日后姚俊卿将书法教育事业的重心转向北京埋下了伏笔。

1991年,调入长春大学专任书法教授的姚俊卿逐渐意识到,如果把大多数时间放在长春做书法教学,受益人群太少。恰巧那几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频频向姚俊卿抛出橄榄枝,他下定决心,北上教学。“那时候全国名家都聚在函授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十年光景吧,真正培养出不少日后成为名家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工作者。”除了在北京教学,姚俊卿还先后受聘于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任客座教授,并于2001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为《夕阳红》栏目开办老年书画课程。根据当年的一份收视数据统计,姚俊卿的老年书画课程吸引了15余万名观众观看,加上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的14万名学子,其门下的学生已逾30万人。

可贵的是,姚老从未以“家”自居,而是将外界对自己艺术成就的褒奖,化作回馈人民的实际行动。1990年,他向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捐赠书法作品100余幅;2005年,姚老为长春电影制片厂60周年捐赠书法作品近30件;在吉林省第四届市民文化节上,他和学生们在方舟美术馆为市民免费送书法,使书法家之作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守望新世纪那些年】

著名书法家“日日临池把墨研”

一件鲜红的毛衣,将胸前金色的毛主席像章映衬得格外耀眼,手机铃声选用的是《东方红》……从姚俊卿周遭的细节不难看出,老人对初心的那份守望。在外界看来,他是当之无愧的“榜书第一人”,是连续两年被中国文联评为“百杰书法家”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但在姚俊卿自己看来,那些闪着光扑面而来的荣誉,都源自不同时代造就的艺术多元化与个性化。

时代之于姚老的另一份馈赠来自2010年。因以往字幕师书写片名、题字是从不落款的,许多优美字迹被永久定格在银幕上,却往往埋没了创作者。经过反复论证,长影在长影世纪城中单辟场馆,建立姚俊卿书法艺术馆,供游客欣赏佳作。虽然馆内目前尚未展出姚老过去书写的字幕,但一部循环播放的纪录片详尽地诉说着姚俊卿的艺术之路,让人们驻足欣赏片刻,便可走近这位艺术大家。馆内还陈列着姚俊卿在不同时期、用不同字体书写的作品,许多参观者每每走到一幅作品前,都会仔细端详,喜爱书法者,甚至拍下照片待日后研究。“听说艺术馆一天最多接待万名游客,无形中实现了书法作品传播文化的功能,为我们的电影主题公园增加了传统文化品位和深厚的电影元素。”姚俊卿对此很是欣慰。

早在1980年,他便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如今桃李满天下,并收获业界盛赞,如今又开了个人艺术馆。这些在艺术道路上的美好际遇,让姚俊卿充满感恩之心。他是这样解读这份心情的:“我有幸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改革让我们一家四口从原来十多平方米的小屋住进了大房子,是开放的社会环境让我们从幕后走到台前,在社会上积攒了名气,促进书法工作者提升艺术与学术,也让书法作品找到了市场,我要用我的书法艺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迈入新时代】

书画院主人 “为霞尚满天”

2015年,在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姚俊卿书画院拔地而起,这个经法定程序登记注册、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专业书画院,成为继建艺术馆后,姚俊卿书法事业立于时代潮头的又一次飞跃。做公益展出、举办师生作品展、与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合作招收中高端人才进行培训……3年多时间,书画院成了省内外书法学子展示自我、提升艺术水平的平台,更成为姚俊卿传承书法艺术精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渠道。

记者采访当日,已90岁高龄、独自从夏威夷赶到姚俊卿书画院的现代画家戚浓,道出了他初见姚俊卿书法时的印象:“他有一些独门绝技!”听到“绝技”二字,姚俊卿爽朗地笑了,他说:“所谓绝技,不过是我将艺术融会贯通罢了!”的确,在姚俊卿的字里,人们既能找到传统书法艺术的痕迹,又能领略其中融合的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建筑学中的“力学”、音乐中的“音符”、武学中的“太极拳”等。“‘永字八法’和音乐中的七个音符一样,一笔就是一个单音符,只有让单音符有节奏且流畅地组合,才可产生动听感人的音乐;书法中每个字的每一笔,都必须像电影‘蒙太奇’那样,把每个镜头的结构设计好,方能写出好字来。”姚俊卿如是说。

采访中,姚俊卿现场挥毫,潇洒地写下“传道授业”四个大字。“是改革开放的一缕春风,吹拂了书法艺术的复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书法是人才稀缺、乏人问津的,如今,这门艺术走回艺术殿堂,许多家庭在孩子年幼时就培养其研习书法,这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启迪现代人智慧的途径。”由此,他不忘规划明年书画院的发展之路,书画院联合全国优秀的教学培训基地进行授牌,让“姚俊卿书画院”的品牌效应传播更广。“只要我的生命存在,我就要以书法为圆心,将大众书法教育事业这个圆画得更精彩!”

会客手记:人生至味 海纳百川

中华榜书因其笔大、墨浓、纸厚、砚深,而被文人墨客谓之“自古为难”,但18岁小学毕业、24岁才念上高三的姚俊卿,却在电影字幕师的日常工作中,凭着一股不言放弃的劲头,硬是悟出了榜书精髓,被业界公认为“榜书第一人”。

观其作品,这个称谓并非浪得虚名。比如,颜真卿的颜体大字丰腴厚重、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阳刚之美、丰腴之韵,而观姚俊卿的擘窠大字,正如他解读当初苏里导演缘何会挑中他写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片名一般,他的榜书作品从结体到运笔,已然吸收了中国历代榜书的精髓,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神韵和风格……姚俊卿的人生至味,恰恰反映在他书写过程中颇为中意的林则徐那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他的信条,更为他追寻的艺术方向燃起光明。

从姚俊卿在艺术精进、艺术为民等方面的不懈探索,便能想见他是如何在教育事业如日中天、书法作品价值不断攀升的各个阶段,都选择安静地做回一名书家的朴实追求。姚俊卿说,想要自身书法艺术有前途,就要沉下心来当好字匠,而要想从字匠转变为真正的书法家,则要能写出有灵魂的好字。“就像一个学生念完大学本科还要念研究生,甚至博士一样,书法艺术的前路也是永无止休的。”姚老是这样鞭策年轻人的,也这样走过自己人生的数十年风雨。

1123599619_15402631620621n

著名书法家姚俊卿书写“传道授业”,这四个字成了老人一生钻研书法艺术的真实写照。 赵大林 摄

1123599619_15402631744591n

在长影世纪城姚俊卿书法艺术馆,姚俊卿与各地参观者交流书法艺术。 赵大林 摄

令姚俊卿感到欣喜的是,他每每参加活动,争相与他合影的人经常令老人迈不开步。“这说明人民心里有我,我只能用更优秀的作品回报他们的关爱!”姚俊卿用一个平凡的事例和一句实在的话语,道出了自己耄耋之年仍坚持创作、坚持教学,不忘与毛笔相伴的力量之源。(毕馨月)

相关推荐
“重车去,重车回” 吉林省中欧班列循环更畅

2024年一季度,吉林省开行中欧班列达42列,同比增长68%;双向运输日趋均衡,回程班列达10列。从“重车去,空车回”,到如今的“重车去,重车回”,吉林省中欧班列循环更加通畅,进一步助力吉林拓宽对外开放通道。

全球连线 | 世界非遗里的中国智慧:神奇的针灸

中医针灸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们仍在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疗法,针灸的针具从过去单一的毫针变得种类更加丰富,适合治疗的疾病也从2002年的107种拓展到今天的460多种。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区,针灸也受到当地人追捧。

吉林:中欧班列运输需求持续旺盛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长春)已常态化开行商品车整车班列17列,进一步扩宽吉林对外开放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