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智慧气象 惠及人民需求

责任编辑:王学红 2018-09-26 12:08:00

新华丝路网宁夏站9月26日  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夏气象局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气象服务的现实需求,带领全区气象部门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奋力推进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宁夏特色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已惠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精准预报 筑牢安全防线

今年8月30日凌晨,银川市西夏区防汛站站长任新福收到银川市气象台发来的洪灾预警后,立即上山和同事紧急疏散了三四百名群众。“5月13日我们就遭遇了第一场洪水,今年以来已经出现了6次洪水。贺兰山表层土质疏松,行洪速度可达每秒10米到15米,无论人还是车,一旦遇险,生还希望十分渺茫。”任新福说。回想2005年的情景,任新福直言根本无法想象会像现在这样依赖气象部门。“那时候是推开窗户看天气,一阴天就得上山,有时候把游客劝下山,雨却没下。”现在,他却跟着气象预报跑,“今年这6次,气象局对降雨量和可能产生洪水的预警,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而且实时更新,每隔半小时或几分钟就会收到相关信息”。

图片1

        图片说明:7月22日晚,贺兰山沿线降特大暴雨,宁夏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严守第一道防线。     雒璇 摄

精准的预报预警信息来源于宁夏现代化的气象业务体系。据宁夏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陈海波处长介绍,目前全区建有2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87个国家地面天气站、85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密度达到8公里;建成了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实现雷达监测覆盖全区;建成风云二号卫星中规模利用站、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卫星省级直收站等,天、地、空一体化的气象观测体系已基本构建成形。

“有了现代化的观测体系,加上智能网格预报的业务技术研发应用,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1%”宁夏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丁建军介绍。“2018年,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通过生成1×1km的实况格点产品,形成天气预报、空气质量预报、交通气象预报等产品‘一张网’,社会公众可以获得基于位置的预报服务。”

“关键之时显身手”气象观测预报现代化建设成果经过了暴雪、霜冻、冰雹、暴雨等多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检验”。特别是今年“7•22”贺兰山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做到了提前精准预报,为自治区领导科学指挥、各部门有效应对提供了依据,实现了重大天气灾害面前群众“零伤亡”,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贴心服务  助力产业增收

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气,在宁夏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贴心的气象服务发挥了“趋利避害”的独特的作用。

“气象专家也是农业专家。”这是宁夏杞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雍政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评价。今年开春,杞泰公司的宁杞五号枸杞得了茎腐病,面临全部绝产的可能。枸杞气象服务中心的专家准确提出病因,并邀请其他部门专家共同到田间问诊,最终找到“方子”,帮助企业及时解决了问题。“138亩宁杞五号全部愈合恢复,也没有传染其他的枸杞,完全没有损失。”

图片2

图片说明: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开展酿酒葡萄气象服务。   雒璇 摄

“现在在葡萄生长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种植园内的显示屏幕及时获取实时监测数据及科学合理的生产建议,尤其在埋土、放条的关键节点,气象部门发布的适宜度预测为我们规避了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而在三年前,气象产品只局限于常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宁夏立兰酒庄总经理邵青松说。

这些仅仅是宁夏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的点点滴滴。2016年,自治区政府批复成立了宁夏特色优势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在全区布设了111套农业气象服务小气候观测站和实景观测系统,在永宁、中宁、固原建成了酿酒葡萄、枸杞、马铃薯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实现了对特色农业生长的气温、降水量、空气湿度、风速风向、辐射等气象要素和生长发育、生产实景的实时监测。围绕关键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相关科研项目成果转化16项。枸杞气象服务中心被国家气象局、农业部认定为首批中国十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之一。中宁枸杞获评全国首个“农产品气候品质类国家气候标志”。

个性化、定制式、全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服务得到了服务对象认可的认可,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将不断助力特色优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决策支撑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曾是宁夏人抹不去的生态记忆。而再看今日塞上,已是“绿肥黄瘦”,在这黄沙绿洲的变化过程中,也镌刻着气象工作者的坚守和付出。

图片3

图片说明:宁夏气象部门为自治区农业生产区划及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撑。   赛斌 摄

“气象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了专业气象观测网,包括22个气候生态环境观测站点和沙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自动气象监测站、37个自动土壤水分站、2个气溶胶观测站、1个负氧粒子监测站等气象服务专项观测站等,初步构建了由农业生态、湖泊湿地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生态观测站组成的气候生态监测系统,积累了长期的监测资料,并为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业务提供支撑。”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剑萍说。

不仅如此,气象部门专门组建了宁夏生态气象遥感中心,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动态监测植被变化、森林草原火险、湖泊湿地等情况,并开展定量分析评估,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据该中心监测显示:1981年至2015年,35年间全区的区域平均植被增长率为25.51%,位列全国第一。这一评估结果,有力证明了国家退耕还林等重大政策及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成效。

在城市建设方面,2017年自治区政府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年降雨量大于400毫米的市县建成海绵城市,就地消纳和利用七成降雨。暴雨强度公式作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技术,成为宁夏气象部门服务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我们与自治区住建厅联合编制了固原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将在优化排水渠道和地下管网规划、预防大面积内涝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治区气候中心副主任崔洋说。

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为了加快太阳能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宁夏气候中心与当地电力公司合作,联合研究太阳能辐射值空间分布变化规律。该研究填补了相关区域太阳能资源数据的空白,建立了适用于宁夏地区的水平面总辐射、法向直接辐射的气候学推算方法,不仅为开展光热电站太阳能资源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还为光热电站可行性研究、经济性分析和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宁夏气象局已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10余项。

重大项目规划方面,在中卫西部云基地选址工作中,气象部门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卫市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8.8℃,气候条件有利于降低大型数据中心的冷却成本。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宁夏气象局撰写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策》《生态修复工程高效推进,宁夏植被恢复成效显著》等多篇重大决策咨询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新驱动,有力推动了气象现代化。多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气象局实施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建设等省部合作项目,成功创建中国气象局干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有力带动了宁夏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打破地域、部门和行政层级而组建3支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及若干研究组,加快建设特色农业野外科学试验、六盘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科学试验示范“两个基地”,持续打造气象科技创新众创平台;出台了科技成果认定、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等创新激励办法,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和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围绕马铃薯全程气象保障服务、银川大气污染源等自治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积极组织申报科研项目;1990年至2018年间,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近50项。

2017年,宁夏气象现代化在省级评估中评分达到93.8分,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宁夏气象事业必将随时代疾驰,驶向未来。(蔡江涛 官景得)    

相关推荐
宁夏:5年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将超300家

记者12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日前,宁夏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创新型企业快速增长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到2022年达到300家以上。

辉煌60年·影响宁夏经济100品牌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培育壮大区域品牌知名度,着力提升宁夏企业品牌影响力。2018年是宁夏成立60周年,为给宁夏企业营造“创造品牌、保护品牌、激励品牌、提升品牌”的发展环境,全力打造宁夏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社会公认品牌企业与品牌产品,中国经济信息社宁夏分公司开展“辉煌60年·影响宁夏经济100品牌”专题调查活动,以全方位推动宁夏自主品牌的健康快速发展。

塞上江南绽新颜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一生动实践。60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守望相助,砥砺奋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谱写了一部少数民族地区昂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传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