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让世界分享库布其经验——库布其模式的启示

责任编辑:潇潇 2018-08-03 10:12:25

 

草原

草原

 

    库布其模式的启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顺应自然,沙漠是和人类能够和谐共存的。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历史惊人地相似性开启我们新的审视维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意识不断深化,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而且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到了新境界。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地球癌症”变成今天的“财富之地”、“沙漠绿洲”、“大美之地”,这其中有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奔涌的热血,也有多少发人深省的悲壮情结和深刻启示。

启示一

    思想大解放与时偕行,观念大转变实事求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

在今天看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最初更像是一场倒逼之旅。生活在鄂尔多斯库布其境地的人民大搞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源于对过去的反思,对生存的反思。鄂尔多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开荒,秦汉时期移民开垦,盛唐时期民垦和屯垦,清代中叶伐林垦草、掠夺式农垦,历史的欠账一代代累积,使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了开荒—沙化—贫困,越贫困越开荒越沙化,越沙化又越贫困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鄂尔多斯地区又出现滥垦、滥牧、“剥荒皮”现象,为了生存,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库布其沙漠也出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凄凉与萧条。

人们面对沙漠的绝望和沙进人退的无奈,面对活命资本不断侵蚀和恶劣环境带来的一系列“破窗效益”,面对生存环境中累积叠加的矛盾问题和残酷现实,鄂尔多斯人以史为鉴,穷则思变,痛定思痛,开始反省自觉。发出“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的呐喊和宣誓,把库布其沙漠治理放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向生命的禁区进发,敢为人先,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途径。

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

60年代提出“种树、种草、保护基本农田”;

70年代提出“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牧,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

80年代提出“三种五小”即种树、种草、种柠条。建设小水利、小流域、小草库伦、小经济园林、小农机具;同时提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90年代提出并实施“两翼一体”战略“3153”工程。(以水利水保为两翼农牧业为主体,人均3亩稳产田、10亩林果树、5只羊、户养3口猪)。

2000年乘着国家实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政策,确立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相继出台配套政策“立草为业、舍饲精养、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政策。

2005年以来相继启动实施了“六区”绿化,“四个百万亩”、碳汇造林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的指示,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鄂尔多斯又提出绿色转型,绿色发展,建设大美秀美鄂尔多斯的新蓝图。

一个个时间节点,恰是凤凰涅槃的过程,解放思想未有穷期,更新观念没有止境,思想解放天地宽,这是库布其人观念创新的演进和见证,这是库布其人脑头开窍觉醒后的理性选择。库布其人开始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认识、来践行,既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又有管当下、重现实的抓手,制定出台一揽子生态文明计划,从承包五荒到土地流转,从土地入股到合作经营,遵循宏观政策,探索具体措施,层层压实责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让绿色深入基因,流淌血脉。

时势变迁,鄂尔多斯总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时代发展中统筹考量,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生态怎样才能文明。一个地区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在各项建设的全过程,绝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利益的老路,坚决冲破一切妨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生态文明建设的条条框框,从那些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不管有多么艰难,顶住压力不退缩,遵循规律,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性、系统性、前瞻性。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绿色理念指引,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鄂尔多斯跳出自己看自己,用世界眼光和大局意识把握大势、着眼大局,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谋划发展方略,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中国西部一个又一个生态治理范本,为人类荒漠化治理事业总结出了“库布其模式”,为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贡献了鄂尔多斯力量。

启示二

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

库布其作证,党的领导最大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各级党委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办法总比困难多。鄂尔多斯历届党委为修复生态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创造库布其模式,党委决策部署,指挥调度协调治沙、治水、治贫、治灾等部门形成合力,规划整体方案,捆绑项目集中攻坚,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库布其作证,每次万人治沙大会战,都是党委一声令下,应者云集,动员令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所辖地区的机关、学校、部队、企业还有农牧民群众积极响应,从四面八方奔赴第一线,领导带头实干,不是只说不做,不是甩手掌柜,不是置身在外,人民群众一涌而上。千军万马挺进浩浩大漠,一干就是半个月,连续四年,年年如此。

治沙大会战现场附近居住的农牧民,听说干部来治沙,主动把自己住的主房让给干部职工住,自己搬进了库房,不收一分钱的房租费,不要一分钱的烧柴费。有的还给义务做饭烧水,修锹把磨铡刀。有的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把自家的柴草拉到扎沙障的现场。一位躺在病床上70多岁的老人不能参加大会战,让儿子把积攒下的100元钱送到指挥部,并转告待病好后一定要亲自去参加大会战。本来就是贫困的杭锦旗,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大而且不影响工期,干部职工农牧民普通群众,慷慨解囊,县处级领导每人500元,科级干部每人集资150元,一般干部职工50元,农牧民每人10元,连续四年节衣缩食全力支持治沙建设,不仅投工投劳义务治沙而且捐资赞助。地方党政所有领导与群众吃住在沙里,同甘共苦,有离家别老的,有拖儿带女的,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儿童,把梦想的力量全部释放在治沙的每一根沙障上。

库布其作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真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人民发动起来。正是因为按照这样的思想来决策、来实践,因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强大活力,暴发出气势磅礴、战无不胜的力量,这力量来源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来源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修路治沙”是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迫切愿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库布其几代人的共同期盼。

鄂尔多斯历届党委充分灵活运用政府的“宏观之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从源头上构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相应实施配套政策,跟进投入真金白银,让国家、集体、个人攥成一个拳头,让政府、企业、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齐头并进,让植绿、播绿、铺绿的劲头持续不减、热情持续高涨。

从市民到农牧民,从党政机关到民间组织,从大、中、小企业到部队学校,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的共识,把绿色作为家园的底色,作为美好生活的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家园,涌现出徐治明、王玉珊、宝日勒岱、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等一代又一代植绿护绿的榜样,他们用绿色引领着鄂尔多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库布其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如果说这是一种文明的形态,那么榜样的力量就是无穷的,绿色的接力已经成为鄂尔多斯人的品德,这种品德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历久弥新的品德,是永续保留的文化现象。到目前全市有全民义务植树基地381个,面积达75.8万亩,他们用行动诠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它意味着今天的鄂尔多斯人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大的责任和担当,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造福当代,泽福后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不仅取得累累硕果,而且让“绿色”成为一种遗传密码代代相传,始终流淌在鄂尔多斯人的血液里,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

   

启示三

尊重规律、顺应自然,创造自己的模式。

库布其沙漠是自然沙漠与荒漠化的叠加形成的,治理这样的沙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鉴于库布其沙漠成因的特殊性,复制和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都是无效的,方向只能从实践中摸索,坐标只能自我修正。因而,库布其模式是库布其人用脚走出来的,用手编织成的,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用实践检验出来的,也是鄂尔多斯人民在治理毛乌素、治理荒漠化多年的智慧结晶。证明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一次次挺进沙漠一次次实践总结,不仅形成了“党委坚强领导、政府主动作为、企业主体投资、社会精准发力、群众普遍参与”的库布其模式,而且总结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梯度推进”的治沙措施,还有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特别是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这些都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财富。

——北锁、南堵、中切割治沙,这是针对库布其沙漠的地形特点,从整体上控制并实现交通治沙双赢的目的。库布其沙漠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50公里,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连绵起伏,由于受西北风多的影响整体向东南流动。

北锁,就是在库布其北边风口的地方,造锁边林,阻挡风力减少沙源,让沙漠里的风力下降,扬沙减少,流动放缓,同时阻止黄沙北侵黄河,保护沿黄河冲击平原200多万亩耕地。库布其北边是黄河冲击平原二级阶地,受库布其沙漠的沉压,地表水相对丰富,且有不少湿地,宜林宜草,草盖沙、树挡风,形成风沙源头治理的锁边效益。

南堵,就是在库布其沙漠的南边堵住沙漠流动蔓延,再不让扩大沙漠的面积,这一地区荒漠化极度严重,干旱少雨,治理难度特别大,任务特别重,需要长时间坚持。

中切割,就是以沟川道路切割治沙、分段分片、由近及远、分割包围,十大孔兑(季节性河流)由南向北横穿库布其,把连绵沙漠自然切断,缓解了治沙的压力,部分支流还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水资源,山洪淤地改造土壤,增加了耕地。

以路切割,路的意义在于打通库布其沙漠南北两地的交通阻隔,缩短里程、安全畅通、提速增效、发展经济;在于输送治沙的人员、物资和机械通行等;在于通过保护道路畅通推进治沙止漠。要想治沙就必须修路,要想修路就必须治沙,治沙难是因为修路难,修路难是因为治沙难,在“二难”面前,库布其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坚忍不拔,与风险斗争、与阻力斗争、与挑战斗争、与困难斗争,收获了文明遐迩的“穿沙精神”。继杭锦旗修通全长115公里的锡乌扶贫穿沙公路后,全市又相继修通5条三纵两横穿越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全面激活了库布其沙漠的大动脉,打通了梗阻200多万各族人民心灵相通的障碍,建成发展地区经济的绿色通道,没有路就没有库布其的今天,护路绿化面积达200多万亩。

——柴草方格沙坪治沙,就是充分利用当地柴草、废旧桔杆等材料,在极强沙化地段的流动沙丘上栽设成方格网状,削弱风力防止沙粒流动,同时能截留水分,便于沙生植物生长。在扎设的沙障内栽种,可以人工种植也可以飞播,虽然成本高,但成活率很高,效果也很好,当地人称其为“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老百姓形象地概括为“死去活来”。不栽没死沙障就不能固定流动的沙丘,流动的沙丘是任何植物不能存活的,当沙障内植物开始存活了,死沙障也就完成了使命。固定流动沙丘的具体办法就是用沙障“前挡后拉、穿靴戴帽”,把一个个沙丘固定下来,治理这样的地段是治沙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

——以水治沙,一是用过境季节性河流支流域洪水蓄洪淤地,增加沙漠涵养水份;二是引用黄河汛期剩余水量直接开渠引黄入沙,形成人造水源。有水就有草,植物自然生长,投入成本低,效果明显。杭锦旗在黄河干渠呼和木独段取水入沙试验成功。水到之处,植物郁郁葱葱,水鸟成群,鱼翔浅底。同时采用丘间湿地点缀法,就是利用库布其沙漠腹地部分地段的下湿滩地,以湿地为中心半径在2公里范围,通过人工造林,草、灌、乔相结合建立一种绿岛或绿洲模式。恩格贝生态示范园、亿利七星湖、水镜湖都是采用这种方法,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清水绿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广新技术,综合治沙,库布其沙漠治理不断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近年来积极采用大坑深栽、顶凌造林,并推广抗旱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新产品应用,结合容器盛水造林、雨季造林、冷藏苗反季节造林和迎风坡灌木密植造林等抗旱技术,使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亿利集团、嘉烨公司推广水冲沙柳技术,成活率都达到90%多。

库布其“从沙进人退无躲藏”到“人沙对峙互不让”,到“人进沙退变模样”,一直到“不以绿色画句号,产业链上做文章”,这些阶段性的特征,都在说明库布其人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积极作为,把局部的生存环境放到长远发展的大局中考量,让理性的选择与创新的方法在库布其升腾起新的力量,打造“生态生计统筹、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标准。

正是这些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升华的荒漠化治理的理念、举措、方法和大量的反复实践,助力了鄂尔多斯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以及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路上一次次超越既定目标,实现了绿一方水土、兴一群产业、富一方百姓,鄂尔多斯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启示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人类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建设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建设是“竭泽而渔”。

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真的就如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只能二选其一吗?库布其的回答是“二选二”。

习近平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揽国内外大局,科学回答了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关键性问题,“五位一体”是内在贯通的、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说:“人的思想是否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源于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切把握。从产业入手,熔炼出一套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成功经验,生动实践了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突破“共处”这个难题,充分发挥重点投资的主体作用,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实现以沙养沙,治沙致富,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既实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又解决了树在地里绿人在家里穷的矛盾。

随着沙漠治理的成效逐年显现,新的矛盾问题也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大会战的成果由谁来巩固拓展,大会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能不能找到接力传承的实体力量,库布其人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较量中,终于在艰辛中看到可持续发展的新希望,积极探索“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企业对协会、协会联农户”“企业建基地、农民土地入股”等多种长效机制,目的是让沙漠变绿、企业变强、农牧民变富,参与库布其治理的十几家企业都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多数企业是靠其它产业发展起来,然后用工业反哺农业投资治沙,主要目的是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同时发展林沙产业,以此走上治理可持续的路子。

鄂尔多斯集团最早在恩格贝开始防风治沙转化沙生植物,培育优质绒山羊种羊,让农牧民通过育种改良增加收入,为企业治沙带了个好头。

伊泰集团率先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试种万亩甘草,以林草药建基地,为人工直播、扦插、平移和育苗技术做出了成功示范。同时栽种防护林,带动农牧民利用沙漠增加收入,保护了杭锦旗梁外甘草的野生面积和驰名品牌,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奏响了向沙漠要效益的新乐章。

亿利资源集团通过PPP模式,采用政府政策性支持,农牧民土地入股、企业商业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生态+生意的商业模式,让生态与生意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经过30年的坚持不解在库布其沙漠种植甘草200多万亩,肉苁蓉30万亩,开发了甘草良咽、复方甘草片、沙小甘等系列健康产品。研发了1000多个生态修复资源,取得了100多项技术成果,首创了100多个工艺技术包,带动当地3万多农牧民脱贫致富。牧民吉仁门肯家里原有3000多亩草场,沙化严重,维持不了生存,通过亿利集团的带动,自己学会了种甘草,每年收入4万多元。沙区农牧民通过种甘草、种杨柴、育种苗先后有5000多人直接受益。

亿利集团将沙漠腹地居住的几十户牧民,集中迁移出来,成立了牧民新村,解决了住房和水、电、路、讯等困扰大漠深处牧民生产生活的难题,新牧民既是沙产业工人又是景区服务员,实现了治沙致富两不误。

绿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承包20万亩荒沙,已成功种植梭梭林2万亩,接种肉苁蓉8000亩,让沙漠里生金。

东达蒙古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在库布其沙漠造林30多万亩,平均灌林碳储量为143920吨,乔木林碳储量为81720吨,拉动周边地区农牧民植树种草也形成林碳储量约140万吨。他们用“上一个项目、带一流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创造了“生态移民、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东达集团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百姓地区的2000多户贫困户集中搬迁到宜居宜业的地区,建立生态移民新村,投入扶贫资金10多亿元,建成600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保护区,发展特色养殖业公司为6000多户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系列化服务,使入住移民新村的村民收入达到5至10万元。

东达集团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在库布其沙漠种植30多万亩沙柳,带动农民种植近300万亩,投资4.05亿元在黄河一级支流10条孔兑区域内,建成32个库布其沙漠沙柳综合治理区和50个舍饲绒山羊养殖基地,利用20%的沙柳叶子稚嫩枝条与农作物秸秆、苜蓿等草本植物配置成优质饲料,发展养殖业,用80%的沙柳枝条加工成浆造纸,已建成年产1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产值达3.2亿元,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6000多万元。

随着林沙生产业的不断发展,东达集团坚持实施“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计划,生态移民新村人口逐步增加,产业逐步增多,新村由国家批准正式升级为风水梁镇,镇政府与东达集团联首延长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将政府、企业、基地、市场、农民等各主体有机结合真正拓展生态空间,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库布其沙漠浩瀚神奇,景观壮美,风光独特,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沙漠中有世界最大的响沙,受到撞击,就会发出雄壮奇妙的声音,人触声响,人静声停,还有沙湖、沙泉、沙山等旅游资源,按照保护原始沙漠,不挖不采不盖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让客游体验沙漠,进行沙漠探险、沙漠冲浪、沙漠滑沙等惊险项目。鄂尔多斯探索护沙用沙、靠沙吃沙的发展之路,大力开发沙漠旅游,目前库布其沙漠已经形成库布其响沙湾旅游景区、银肯塔拉响沙旅游景区、恩格贝旅游景区、神光响沙旅游景区、夜鸣沙旅游景区、七星湖旅游景区、水镜湖旅游景区等十几家旅游景区,将植绿护沙,游沙玩沙成为库布其沙漠融合发展的又一大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周边的农家乐、牧家乐不断兴起,农牧民既是生态工人又是“乐家老板”多户年平均收入超过20万元。

库布其沙漠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在31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在7ºC左右,平均无霜期149天,是光伏发电一类资源区,鄂尔多斯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农林+旅游”模式,推进一二三产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赢。

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实施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综合示范项目总体规划1000MWP,其中光伏发电900MWP,已在2016年并网发电,治沙面积2万亩,每年发电5亿度,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多项效益,项目于2019年整体建成。与此同时,恩格贝生态示范区装机容量为30MWP同华乌漫光伏电站于2016年建成并实现一次送电成功,60台渐变器全部实现并网发电。

2018年,库布其沙漠达拉特旗境地又落地由内蒙古电力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投资建设200万千瓦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总投资150亿元,产值14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基地建设采用“光伏+治沙+农林+旅游”的模式,带动1500多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安排农村剩余劳力1000多人转化为产业工人,延伸第三产业实现就业约1200人。

这些沙漠建设项目,虽然回报周期长,但是整体凸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经济效益。“四个效益”的发展就是绿色发展,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习近平指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鄂尔多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继续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启示五

收获了“崇尚自然、勇于担当、吃苦耐劳、守望相助”的库布其精神。

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不仅收获了前无古人的库布其模式,而且收获了一种时代急需要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是库布其人在一个老少边贫地区,一个荒漠化地区做出的伟大创造。

“库布其精神”如蓝天般崇高,如白云般纯洁,如草原般广阔,如大地般厚重,如大漠般神奇,如黄牛般勤劳,如骏马般勇敢。

它是内蒙古各族儿女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拓展和升华着,它是可以触摸的,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

“崇尚自然”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根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他还引用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李白名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要求人类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友好相处。库布其人历来就敬畏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把经济活动和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习近平指出:“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如果说沙漠是人类的负罪,那么今天人们修复生态就是用行动来谢罪,先人们由于生计等历史原因,把沙漠留给我们,实属无奈,但如果我们把荒漠留给后代,历史不会饶恕。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库布其人在创造库布其模式中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优先、尊重规律,自然恢复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整体恢复,体现了“万物并秀而不相害”。在沙漠中保护了十几种濒危植物,培育出适应沙漠生长的耐旱、耐寒、耐牧的十几种植物。封育后的沙漠长起了沙蒿,沙蒿自然枯死长出了甘草,甘草变成地下的绿银行,封育后的荒地长出了针茅,针茅封盖的地方长出锦鸡儿,锦鸡儿生命力很强,寿命更长,而且是优质牧草。自然恢复遵循自然规律,先覆盖后提质,自然更替自然演化、自然进化,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特大响沙带按照自然形成的特点,一直保持着原样,没有任何破坏,面积没有减少,性质没有改变,正是有这种对自然敬畏的态度,有这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文化的基因,才产生了修复生态的强大动力,才还原了大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才产生了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四大财富”的增加,证明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望得见沙、看得见绿、记得住乡愁。

“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基本要求。

修复中国第七大沙漠,在死亡之海靠一个地方政府的微博力量横穿库布其修路治沙,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不要说有多大的把握,就是敢于这样想,也需一股勇气。因为当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连职工的工资都难以保证,拿什么护理都是最大的忧虑,更何况保运转搞建设,简直是异想天开,就是靠苦干把路修通了,谁来护理,拿什么护理,一场黄风把千辛万苦将毁于一旦,对一个老少边贫地区来说,谁能交起这笔“学费”,谁能担起这个责任,何以向老百姓交待。在大考的面前,地方领导没有当太平官,没有得过且过。他们顶着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社会各种舆论的压力,地方领导曾将自己的“乌纱帽”压在修路治沙上,郑重宣誓,如果失败了,他第一个请求组织问责免职。他们以投劳投工来解决资金困扰,带领库布其人义无反顾地挺进沙漠,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让荒漠变绿洲,让“天堑”变通途,让通途变成黄金通道。这是党的事业、人民的期盼,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义无反顾、下定决心、较真碰硬、尽心尽责、无怨无悔。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在矛盾问题面前挺身而出,在风险挑战面前担当作为,在困难阻力面前迎难而上,“沙害不除,民无宁日”,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勇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作善战、善作善成。

“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核心。

库布其精神是穷逼出来的,穷则思变,当初一位领导在带领人民向库布其宣战时发出了第一号动员令就是“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库布其模式告诉我们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就不能等靠要,就必须以内生动力激发吃苦耐劳的精神。像库布这样浩大的工程,境地涉及的三个旗,当初财政收入加起来刚过亿元,以亿元财力建百亿工程,真是杯水车薪。穷地方办大事情,财力物力是大困难。建设的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是自然困难,而建设者几度寒暑、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忍饥耐渴。在大会战中,背柴草栽沙障,有脱皮掉肉的、有受伤骨折的、有伤风感冒的、有积劳成疾的,他们是义务劳动,负出如此具大的代价,而连起码的吃住都得不到保证。“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满脸沙”这顺口溜记录着当时治沙人的真实情景。特殊天气时,白天修开的路、栽好的沙障,晚上一场风全部埋没,埋了再修、再栽,极强沙化地段这种失败的痛苦不知经受了多少遍。库布其的风春季最多,沙尘暴和龙卷风有时会不期而至,而这时候治沙护路的任务最为紧迫,广大干部群众在七、八级的大风中栽沙障是常事,从沙底部往沙顶上空人爬行都很困难,而他们还要肩扛200多斤重的沙柳往上走,一股大风将人和沙柳一起吹倒,连打几个滚,他们硬是憋的股不服输的气,爬起来继续扛上跋涉,到沙顶嗓子冒烟,汗流浃背,稍做调整,又开始继续。如果没有这种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哪有今天的绿色通道,哪有今天的沙漠绿洲和沙漠经济。

“守望相助” 的精神是库布其精神的灵魂。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库布其人在和平时期守好家园的职责至少是不让家园继续荒漠化,守着荒漠化的家园有愧疚。守好家园热爱祖国这是中华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重要使命,也是一个国家兴边固防,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库布其人跳出沙漠看世界,让全人类共同审视贫困、战争、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挑战,让人们反省战争使原野变成荒漠,荒漠导致贫穷,世界上有多少人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因沙漠而贫困潦倒,沙尘暴中裹夹着战争的阴影,再也不能重演历史的悲剧,而要汇聚世界力量,让沙漠成为人类的朋友。共谋、共建、共创、共赢、共享一个无愧于历史的绿色时代。这是登高望远为人类共同承担的使命,这是库布其人“望”的深远意义。在创造库布其模式中,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库布其各族人民团结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实践证明,心齐能使泰山移,何惧小小库布其?库布其境地长期居住着3万多蒙古族人民,他们和汉族兄弟一起生产生活,心连心、手拉手,共同治沙致富,不断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搬迁重建家园,都以大局为重,都以谁也离不开谁为遵循,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承包责任到户后的今天,如果没有这种内心相同、价值认同的精神基石,没有民族团结的“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就不会形成这种强大的合力,正是因为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找准了精神家园发展的方向,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力量,升腾起文化自信的信心,才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着家乡,共同守卫着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着美好生活。

库布其精神是库布其各族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心向背的纽带,是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是对模范自治区的精心呵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库布其人坚信精神变物质的哲学真理。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弘扬库布其精神,就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