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吴向东:一颗基层林业干部的初心

来源:新华丝路网 2018-07-20 18:38:00

55

图为吴向东在查看治沙效果(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宣传部供图)

烈日晒黝黑的皮肤,风沙吹眯缝的双眼,平时内敛而含蓄,讲起治沙工作就滔滔不绝……他是吴向东,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一位常年工作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一线的基层干部。

汗洒大漠,青春无悔

生于库布其沙漠的吴向东是一位“专业”治沙干部。1989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专业的吴向东进入达拉特旗林工站任技术员。当时,“三北”防护林工程刚开始实施,作为全国最早的沙漠治理专业毕业生,怀着一颗将家乡变绿变好的心,年轻的吴向东迅速投身到火热的治沙造林工作中。

上世纪90年代初,库布其沙漠周边的村镇几乎没有公路,水、电还是稀罕物。一辆自行车,一个公文包,一点简单的干粮,是吴向东下乡造林的“标配”。每到一处,他都细致深入地了解当地情况,据此制定最优造林方案,组织造林。沙漠地广人稀,工作艰巨耗时,他常常要借住在老乡家中,有时要在村子驻扎个把月才能回家。

1990年,达拉特旗人民政府计划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利用山洪实施引洪澄地,蓄水造林。吴向东作为技术骨干,进入杳无人烟的沙漠进行实地勘探。白天考察,夜宿帐篷,生火做饭,与风为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天。

回忆起这段青春岁月,吴向东特别满足:“那时候也不觉得苦,就一门心思想着,要把学到的专业知识都用到沙漠治理上,特别有成就感。”

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常年深入大漠造林,使他无法照顾家庭。一次下乡造林时,妻子突发急性阑尾炎,吴向东没能及时回家。对这件事,他“一直很歉疚”。

扎根基层,守护绿色

专业敬业与踏实肯干很快让吴向东崭露头角。1993年,他被任命为达拉特旗林工站副站长,开始主持大型治沙造林项目的规划。随后,吴向东因业务能力突出,先后在达拉特旗林业局、旗委组织部任职。2004年,他又回到熟悉的治沙一线,担任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

十余载光阴匆匆而过,昔日的热血青年变成了沉稳中年,变的是外表和职位,不变的是那颗赤诚的治沙初心。在林业局副局长这个岗位上,吴向东一干又是十几年,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深处,组织实施造林任务达23万多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银肯塔拉沙漠综合治理项目。这里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全部都是高大流动沙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造林成活率很低,治理难度堪称沙漠之最。

然而,困难并没有打到吴向东。他与项目组同志多次深入大漠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治理方案。首先是实施沙障固沙工程,即在沙丘表面将沙柳条按照网格的形状插入。在固定住流动沙丘之后,再在网格里植入在水中浸泡一周的树木种条。

施工条件十分艰苦,沙漠腹地没有道路,即使开辟出一条,没过多久也会被风沙掩埋。运送沙柳条的车只能沿着沙丘边缘一点点前行。施工团队白天顶着烈日冒着风沙制作沙障,晚上在沙漠中安营扎寨。耗时两年的造林项目,吴向东基本上都和施工团队在一起。

“最不容易的是工人们,”吴向东感慨道,“没有路的情况下,这些沙柳条要靠工人背进施工地点。有时一觉醒来,昨天刚栽种好的沙障或被吹倒,或被掩埋,就得重新栽种。”

库布其治沙人最终用科学的方法和执着的精神征服了大漠。银肯塔拉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2012年,为了巩固、扩大已有的治沙效果,吴向东又组织实施了2万亩碳汇林造林项目,随后又组织实施了防沙治沙示范项目、植被恢复项目等。截至2017年,他在银肯塔拉共组织完成造林2.7万亩。

如今的银肯塔拉,已变成全国知名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这里既创造了温柔的绿洲,也保留了粗犷的沙漠,雪白的敖包矗立在蓝天下,显示着人类尊重自然的神圣信仰。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银肯塔拉综合治理项目区被选为大会参观点,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发展理念的靓丽名片。

心有大爱,初心永恒

采访吴向东,他几乎全程都在谈沙漠,沙漠的害、沙漠的利、流动沙丘怎么治理、什么树种能够在什么地方成活、哪里有新技术准备引进……他了解自己和同事们、老乡们在沙漠中栽种的每一颗树,清楚每一个造林小班的位置,能独自摸到每个造林户的家,能找到沙漠深处最大的流动沙丘。

经过半辈子的较量,沙漠与他,亦敌亦友,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把沙漠全部改造,因为沙漠属于大自然,一旦彻底被消灭,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都不可预知,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对于治理沙漠的度,吴向东一直都在深深思考。

治沙造林经常需要做百姓工作,吴向东也和当地农牧民打成了一片。“咱们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虽然注重利益,但其实都非常朴实。”站在百姓立场想问题、做工作,是吴向东做群众工作的准则,也使治沙项目因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得以顺利开展。

谈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吴向东则淡泊而谦虚:“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更多还在于我所处的岗位,国家对沙漠治理投入的太多了,我只是没有辜负自己的职责。”

“干一行爱一行”,吴向东一直都在践行这句口号。当年一块儿学习沙漠治理的30几位同学中,只有他还在坚持搞专业。他的爱人也和他志同道合,是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专门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技术人员。

吴向东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站在高处向沙漠远眺。浩瀚的库布其沙漠绵延如海,中间点缀着片片绿洲,周围则被绿色的林海紧紧围绕,这是中国治沙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努力筑起的绿色屏障。

“现在治沙的技术和条件都比过去好了不少,因此更要坚守库布其百折不挠的治沙精神。治沙项目,无论大小,都要认真做到最好,因为大自然会给你最客观最直接的反馈。”吴向东说。

相关推荐
让世界分享库布其经验——库布其模式的启示

库布其模式的启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顺应自然,沙漠是和人类能够和谐共存的。

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解读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决策部署,团结带领沙区各族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库布其治沙模式”的三大关键词

近20年来,政府强力主导引领,企业商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研机构提供科技支撑,众力齐发,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终于发生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产业发展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