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大漠奇迹 沙海通途 ——记杭锦旗穿沙公路

来源:杭锦旗人民政府 2018-07-20 18:26:00

1

穿沙精神

每当人们一提到杭锦旗,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字就是:穷。没错,就是到今天为止,杭锦旗最大的旗情仍然是:欠发达。几十年前的杭锦旗,是真穷啊!

三十年前,杭锦旗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还靠柴油机发电,人均收入才400多元,旗委书记、旗长的桌子上还摆着抗战年代的摇把子电话,境内还在服役的二饼子木制牛车近2000辆,全旗仅有61公里的国道……。

就算是处于母亲河金色腰带的维系之中,也无法改变这1.89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贫穷和落后。

穷则思变

人们开始思考、讨论、研究:“杭锦旗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尽快摆脱贫困?”答案很快浮出水面:”亏在水上、慢在路上、误在电上、穷在工上。”工作思路和指导方针也相继现世:”水当家、路先行、电启动、工致富、科教兴旗。”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只想摆脱贫困的小旗县,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梁外下雨沿河晴,毛补拉洪水活杀人。想把亲亲往梁外搬,就怕出不了孔兑川。摩托车上捎亲亲,没小心跌进冰窟窿……”。

三十多年前传唱的民谣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在东沿河地区和库布其南部沙区的“行路难”。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牧民们连黄瓜、西红柿是红是绿是圆是扁都不知道,运输公司的货车、客车经常遭遇洪水,损失严重……。当时只是一名汽车驾驶员的白富华和所有的行路人一样,心理渴盼着能有一条畅通无阻的公路通向东沿河,能安安全全、痛痛快快地到达目的地。

1992年8月22日,在皂火塔河槽,时任交通局副局长的白富华遭遇洪水险些丧命。脱险后,白富华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交通不便给人们造成的损失数不胜数,白富华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如同电影般浮现在白富华眼前。为了一尝夙愿,白富华下定了决心:横穿库布其,对穿沙公路的路线进行一次详细全面的勘测。如果可行,就向旗委政府汇报,向上争取投资,如不可行,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告诉后人免遭风险。白富华的大胆设想得到了旗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穿沙公路的勘测设计工作迅速展开,万里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在《杭锦旗穿沙公路建设大会战纪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白富华同志带领公路段副段长、工程师吴有清和交通系统的八名技术人员和旗电视台一名记者,对穿沙公路全线进行了勘测设计,勘测队员手拉测绳,肩扛塔尺、仪器、木桩,顶烈日,扛沙包,起早摸黑,忍饥受渴,利用29天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柠条沙柳林,穿越荆棘、沼泽滩,最后赶着毛驴闯进死亡之海——库布其特大沙漠,烈日当头如火烤,烫沙灼脚无法行,就连摄像机都因高温停止工作,在饮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家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全线的勘测设计外业任务。”

1995年12月,《锡尼镇——乌拉山镇扶贫开发工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出炉,为穿沙公路全线立项、投资提供了合法依据。

锡乌扶贫开发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迅速成立,旗委书记白玉岭为政委,政府旗长王玉明为总指挥,一场与天地搏斗的战役即将打响!

1997年6月16日,简单的开工仪式在穿沙公路55公里处举行,随着一声“开工!”的命令,鞭炮齐鸣,推土机破土动工。从此,杭锦旗迎来了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

“库布其啊库布其,进去丢不了命也得剥一层皮!”红旗飘飘,机声隆隆。深睡了几千年的“死亡之海”终于不再沉寂。除了由交通局、国道管理工区、地方公路段、交通开发公司组建的施工队外,杭锦旗还动员全旗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和公路沿线七个苏木乡镇的农牧民,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穿沙公路治沙大会战。

从1997年10月开始,杭锦旗在三年内举行了五次治沙大会战,每次近万人。参加大会战的有领导干部、农牧民群众、机关企事业职工、在校师生,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七十多岁。

治沙大会战场面壮观宏大,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彩旗飞扬,机车声、铡刀声、铁锹声四处作响,宣传车来回逡巡,医疗队不停穿梭,为伤病员发放药品、包扎、输液。

在紧张的劳动中,人们不断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巴音布拉格嘎查的一位牧民自创了酒瓶植树法,在工地上迅速推广开来,苗木成活率显著提高。人们还采用高低结合、乔灌结合、挡风墙和网格结合等办法控制流沙。在1998年的大会战中,采取了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育林等手段巩固治沙成果,“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

人们吃饭的时候拌着沙,睡觉的时候盖着沙,硬是在沙漠里用双手一根一根的扎出了2453万公顷的沙障,栽下了几百万株树。有人统计过,如果把穿沙公路栽的沙柳一节一节接起来,能绕地球十几圈。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修路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程。极其贫困的杭锦旗该如何为一条穿越沙漠的公路买单?

旗委、政府首先想到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号召社会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捐款投劳,再从每年的扶贫资金、计委以工代赈资金、林业、水利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还有向沿路九个苏木乡镇的民工建勤,再加上向工商银行的贷款,杭锦旗三年自筹资金一千多万元。

再就是争取上级的支持。旗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积极向盟委行署、内蒙党委、内蒙政府和两级有关部门汇报穿沙公路情况,争取支持,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重视。同时向上级催要已经划拨的资金、申请内蒙计委立项,争取相关部门的投资,另外想方设法招商引资。

杭锦旗的不凡举动很快引起了多方关注。1998年4月10日,国家、地方各级新闻记者云集穿沙公路施工现场,白玉岭书记主持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介绍穿沙公路建设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时,白玉岭情难自禁掉下了眼泪。参加发布会的40多名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也被杭锦旗人民立志改变贫穷面貌的精神而深深感动。一时间,全国、内蒙古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宣传报道了穿沙公路。杭锦旗的穿沙故事传遍了神州各地,热心的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一位10岁的小学生看到报道后给白玉岭书记写信:“穿沙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并且随信附上自己原计划买自行车的200元捐给穿沙公路。

还有参加建设施工的单位,在资金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甚至自己筹措建设资金,垫付费用,保证了工程按期完工。

1999年冬,亘古无路的浩瀚大漠库布其终于辟沙成途。穿沙公路南起杭锦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北达巴彦淖尔盟乌拉山火车站,与110国道、109国道及京(北京)兰(兰州)线相通,穿越库布其沙漠50多公里。穿沙公路以其雄伟的气魄、浩大的工程、人与自然搏斗的英雄壮举而驰名海内外,被誉为“黄金通道”、“大漠奇迹”。 

有人说“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而在杭锦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穿沙精神”。就是在“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穿沙精神的凝聚和鼓舞下,杭锦人民奋发图强,民族地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呈现出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在穿沙精神的凝聚和鼓舞下,杭锦人民更有信心、更有实力,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生态杭锦、自信杭锦、文明杭锦、和谐杭锦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相关推荐
让世界分享库布其经验——库布其模式的启示

库布其模式的启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顺应自然,沙漠是和人类能够和谐共存的。

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解读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决策部署,团结带领沙区各族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库布其治沙模式”的三大关键词

近20年来,政府强力主导引领,企业商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研机构提供科技支撑,众力齐发,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终于发生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产业发展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