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翁牛特旗:不毛之地也能变身“生金之地”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仝玮 2017-09-05 18:33:00

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

提起沙地,人们总会联想到干旱的不毛之地。然而,在沙化面积超过总土地面积40%的赤峰市翁牛特旗,沙地却成了农牧民心中的“生金之地”。

走进翁牛特旗,城内似花园,城外绿成片。14万沙区群众把生态劣势变成资源优势,通过以路治沙、引水入沙、适度开发等模式发展沙产业,使沙地与绿色、富裕和活力结缘。全旗720多万亩沙地中58.8%披上了绿装,沙产业年增产值2.4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600元,还让3000多名剩余劳动力有了活儿干。

步入穿沙公路图哈线治沙区,望着高过人头的各种灌木,阿什罕苏木副苏木达僧格滔滔不绝地念起了他的靠沙吃沙经:“这个山竹子籽一斤能卖到20多元;平茬后的黄柳、柠条可以当原料,我们准备引进企业,建一个密度板厂和颗粒饲料厂;林下,还可以养殖牧鸡……”

以路治沙,是翁牛特旗一直探索实践的经典之作。一眼望去,网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地切割成若干治沙单元,绿色沿公路两侧延伸。旗林业局副局长姜伟峰说:“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既方便了沙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为治沙人员和物资输入沙漠腹地提供了便利,推动防沙治沙工作有序开展。”据他介绍,2009年—2013年,翁牛特旗先后开通了响道线、图哈线、那日线等7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01公里,总治理面积150万亩。

引水入沙,又是翁牛特旗的精彩之举。为了改善沙地水资源贫乏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翁牛特旗相继建设了引西拉木沦河水入老哈河、新苏莫草原水库、示范牧场墩基、恩格尔、小响水等工程,累计引水1500万立方米,使项目区沙地水位有效提高,得到滋润的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了生机。

环境变好了,百姓致富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如何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翁牛特旗提出适度开发、突出经济效益、发展特色优势沙产业的新战略,精心培育沙地品牌。2009年,旗里将林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打造两条“林果产业带”,推行契约化管理和先造后补机制、鼓励果农种植林间作物、免费安装灌溉系统等措施,尝到甜头的果农纷纷投入到林果产业中。

在阿什罕苏木珠日干格日嘎查,牧民西日拉代家除了养牛、马、羊外,今年又添了2000只沙地牧鸡,牧鸡雏鸡在1个月的专用饲料喂养后,就可以散养在林下草地里,吃虫子和草籽了。仅此一项,西日拉代家的纯收入就有三四万元。

苏木达满都夫兴奋地说:“阿什罕苏木发展沙地牧鸡产业是在畜牧业全面实行舍饲禁牧的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我们引导15户牧户组建了沙地牧鸡养殖协会,注册了‘阿什罕凤’商标,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每只鸡可获纯利润16—18元。今年,牧鸡养殖户发展到了85户,养殖规模有6万只。”

乌敦套海镇孤山子村位于红山水库下游,原本多是沙地、戈壁和盐碱地。2008年起,这里的人们采用井河并用方式灌溉稻田,建设了万亩优质水稻开发项目区,目前已发展到1万多亩,其中有机水稻3000亩。镇长毕明道介绍,该村依托翁牛特旗紫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有机水稻合作社,对稻米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龙乡玉品”“康熙贡米”等有机稻米声名鹊起,远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

目前,翁牛特旗特色沙产业年产值已近5亿元,发展林果基地13.7万亩、沙地绿色有机水稻16万亩、沙地马铃薯基地10万亩、沙地牧鸡20万只;发展沙漠旅游业,年接待游客44.1万人次。

相关推荐
中蒙最大货运公路口岸甘其毛都恢复8座以下小型车辆通关

3月26日10时,一辆辆蒙古国8座以下小型车辆经蒙古国嘎顺苏海图口岸有序驶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标志着中蒙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口岸8座以下小型车辆恢复通关。

内蒙古: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取得实效

作为联通内外双循环的“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大节点”,递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张名片,内蒙古信心满满。

内蒙古:深化资金融通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大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供给,不断提高跨境金融服务,注重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