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孙平: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7-08-17 11:17:36

自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资金融通成为国际社会热议话题,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在支持“走出去”战略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发挥了导向和撬动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刊专访中国进出口银行孙平副行长,请他为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分析市场前景及风险,介绍新业务,探讨“走出去”企业如何更好地借助进出口银行提供的支持与服务,把握发展契机,深化各方合作。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进出口银行(口行)有哪些金融服务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孙平:为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为项目提供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支持,口行不断优化产品组合,综合考虑项目特点、东道国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统筹运用信贷、投资、担保、结算、贸易金融等工具,合理设计融资方案,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元化、综合性金融支持。主要的创新包括四点。

第一,政策性与自营性业务相结合。

口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政策性业务与自营性业务的协同配合,形成业务发展合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如2017年上半年通车的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就是运用政策性和自营性业务相结合的混合贷款支持的。

第二,信贷业务与贸易金融业务相结合。

口行积极开拓贸易金融产品,结合已有信贷业务,灵活设计融资方案,支持企业“走出去”。例如,综合运用融资性保函、出口信贷租赁贷款和租金保理产品实现对柬埔寨最大水电站——桑河二期水电站建设的全流程融资支持,开创此类结构型融资的先河。将买方信贷结构转变为保理结构,完成我行首单项目建设期内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寰球公司伊拉克炼油厂项目。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签约两国金融机构间首笔人民币福费廷业务,共同支持江苏庆峰国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向俄出口20万吨硫酸制备装置。

第三,投资业务与信贷业务相结合。

口行充分利用发起设立或参股的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基金等投资合作基金,发挥投贷结合优势,以股权投资方式整合和撬动社会资金,解决项目融资问题,实现“1+1>2”的效果。例如,东盟基金投资支持青山钢铁在印尼的镍铁冶炼产业园一期项目后,口行牵头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组成银团,为二期项目提供融资,实现了贷款与基金的信息和资源共享。

第四,“融资”与“融智”相结合。

在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同时,口行充分发挥自身在海外项目经验丰富的优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在国别、行业、地域选择以及总体方案设计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为企业当好海外开发的“参谋”。对项目东道国,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也为其设计可持续融资方式,避免其过度举债或过于依赖我国优惠资金。例如在肯尼亚,为避免造成其大量举债的局面,我们建议其对有现金流、有收益的项目,不以国家举债借款的方式筹资,而是用项目本身举债,并推动融资方式多样化,如利用股本融资等方式,发挥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优势等,减轻国家债务负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口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支持效果。一是加强外部合作,促进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既是金融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口行对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政府、企业沟通交流,支持契合东道国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的项目。对内与政府部门、企业对接项目金融需求,强化合作关系。二是推动重大项目,促进设施联通。口行紧扣重点方向和重要领域,在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重要经济走廊上支持了大量基础设施联通项目,项目涵盖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管道、电力等多个基础设施领域,加快了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的形成。三是支持经贸合作,促进贸易畅通。口行加大对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支持力度,助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贸易结构优化。支持边境贸易口岸、经贸合作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资金融通。2014年初至2017年5月末,口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签约项目逾1200个,签约金额超过8600亿元人民币,累计支持商务合同金额超过4500亿美元,贷款余额逾6500亿元人民币。五是支持民生项目,促进民心相通。在东道国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改善所在国投资环境,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此外,口行十分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生建设,在教育卫生、人文交流、旅游合作等民生领域支持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得到东道国的认可和赞许。

记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27国财政部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您认为《指导原则》出台的意义是什么,对口行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指导原则》中的哪些内容应引起企业的密切关注?

孙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资金融通的供求矛盾也比较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较大,从目前情况看,相关国家政府、多双边金融机构等可提供的资金远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特别是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都能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往往具有期限较长、风险较高、短期回报不明显等特征,再加上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偏弱,国别风险较高,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导致资金进入意愿不强。《“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首次就融资问题形成指导性文件,对破除上述融资瓶颈,促进资金融通提供了有效政策支撑。

一方面,《指导原则》反映了各方在政策对接、资金渠道、融资环境和金融监管等多方面的共识,有利于推动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融资体系;另一方面,《指导原则》将发挥其积极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国家参与,为今后各方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原则》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继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同时加强协调合作,通过贷款、担保、股权投资、联合融资等多种方式,发挥融资促进和风险分担作用,一方面肯定了口行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将为口行带来更多的同业合作机会,有效降低境外项目风险。《指导原则》还强调了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口行拥有丰富的基础设施项目经验,将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和带动作用,支持更多的标志性工程和示范性项目。

《指导原则》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指导原则》鼓励沿线国家视情开放公共服务市场,维护良好、稳定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框架,积极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吸引各类资金,这将为我国企业、资金“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指导原则》还支持各国视情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开放度,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合法权益;倡导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法律制度,以及互惠互利、投资友好型的税收制度,这将为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降低投资风险。此外,《指导原则》还强调加强对融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价和风险管理,这意味着企业“走出去”需更加重视绿色环保和履行社会责任,以降低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记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口行设立了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专项贷款的设立背景、重点支持的领域及区域?运作方式是否有新变化?

孙平:作为支持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投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有政策性银行,口行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通过自身积极努力和加强对外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努力方向,支持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270多项具体成果中,口行共有33项具体成果,数量占整个清单的1/9,居金融机构之首。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及的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等项目都是口行支持的。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提供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这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包括1000亿元专项贷款额度和300亿元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其中的“专项”是指我行将加大信贷规模倾斜力度,确保信贷资源优先用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能源资源合作、产业投资等重点领域。

在专项贷款的落实和运作上,口行将秉持互利共赢理念,坚持市场化运作,侧重长期投资,既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注重资金安全和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口行将加强与东道国政府、项目业主和企业的沟通配合,主动为借款人设计融资方案,推动重大项目落实。同时积极开拓市场,继续营销、挖掘、储备一批重点项目,按照“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则积极支持。还将继续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为项目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记者: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均有巨大的资金需求,PPP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您认为PPP模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国别市场?“走出去”企业在选择PPP模式时,应特别注意哪些风险?口行如何凸显资金融通作用和撬动作用帮助“走出去”企业实现业务转型升级?

孙平:PPP模式的核心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利用各自的优势和专长,通过资源、风险和回报的适当安排,最全面地满足公共需求。由于PPP模式的制度安排较为复杂,涉及多方主体,隐藏着许多复杂的风险,其成功运用一般需要项目所在国具备一些特定条件。一方面,所在国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健全法律环境,完备监管机制。政府政策的支持将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PPP项目的风险和成本;而完整的法律框架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将确保PPP模式的运行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另一方面,项目所在国通常要建立负责PPP项目的专门机构,培养和储备PPP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PPP模式的高度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进一步降低项目风险。现阶段并非所有国家都具备这些条件,因此PPP模式并非适合所有国别市场。

PPP项目通常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而“走出去”企业参与境外PPP项目除了一般项目风险,还面临着国别风险。从政治方面看,应特别关注东道国是否有战乱、政府更迭、项目批准、国有化等政治风险;从法律方面看,PPP项目可能涉及多个法律体系和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应特别关注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以及相关的合同风险、税务风险;从资本流动方面看,PPP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在项目所在国,应特别关注东道国是否存在外汇管制,是否允许投资所得顺畅地汇出;从建设和运营方面看,由于PPP项目时间跨度较长,东道国在技术、社会环境、人力资源、原材料价格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应注意相关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

口行是中国最早开展“走出去”业务的金融机构之一,多年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建立起多层次产品体系,通过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出口买方信贷、援外优惠贷款、对外担保、贸易融资等各类金融产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利用与各国政府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长期开展外向型业务积累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等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财务顾问、国别信息咨询等融智服务,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市场。截至2017年5月底,口行支持的“走出去”项目遍布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相关项目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同比15%以上增长,对“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外承包工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口行对外承包工程贷款余额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均高于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的增长速度。

与在本土开展业务相比,企业“走出去”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基于风险收益等因素,一般商业性资金的支持不充分,而政策性金融正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引导和撬动作用。口行在境外支持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既弥补了市场失灵,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又有助于改善所在国投资环境,降低东道国市场投资风险,吸引商业资金和国际资本进入。口行还积极开展同业合作,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融资等方式整合资源,带动更多资金支持企业“走出去”。

此外,口行已发起设立或参股如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多只国际投资合作基金,利用这些基金在各自领域开展股权投资的优势,加强投贷结合,支持企业“走出去”。

在支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口行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例如,口行利用境外投资贷款,支持企业通过增资、收购、并购或参股等股权投资方式,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支持轻工、纺织、服装、家电、建材、通讯等行业企业,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延伸产业链,进行产能整合。利用对外承包工程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企业联合,通过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承揽附加值高的工程项目。利用转型升级贷款,支持企业实施研发创新、技改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竞争新优势。还利用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推动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履行绿色和社会责任,带动中国绿色产业、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企业影响力。

记者: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绿色金融”理念越来越热。您本人对“绿色金融”的理解是什么?发展绿色金融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发展绿色金融会为“走出去”企业带来哪些利好?口行是如何将绿色金融从理念转变为现实的?

孙平: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人类文明几千年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气候、资源、环境等问题。人们已充分意识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探索通过各种方式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以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没有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丝绸之路,金融机构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绿色金融日益引起重视,但其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其面临的最迫切问题,要兼顾发展和绿色的平衡。再如,如果不能设计有效政策机制将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就依然会出现“绿色”投资不足和“棕色”投资过度的问题。同时,在“绿色”的定义、披露和量化评估等方面,不同国家还没有统一清晰的标准,一些绿色项目投资仍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给绿色金融的推广、国际和机构间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此外,绿色项目的投资期限普遍较长,更加依赖长期融资,还面临着因期限错配导致的融资约束,如何利用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更好地满足绿色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绿色金融的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是可以为绿色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丰富、更具针对性的融资融智服务,支持企业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先进节能环保设备、技术、标准“走出去”和“引进来”。

二是有助于降低企业“走出去”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会触犯东道国、环保组织的环保要求,付出较大成本。绿色金融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设置了准入标准,要求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符合东道国及国际环保组织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促使项目顺利推进。

三是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树立我国“走出去”企业在低碳、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形象,建立与东道国政府、民众和媒体的良好关系,这样合作关系就更顺畅了,合作效果也更显著了。

口行作为支持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投资发展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有政策性银行,一直高度重视践行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引发展战略规划、统领制度体系构建、谋划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绿色发展中积极发挥政策性职能作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理念方面,口行坚持“知行合一”,在2007年就制定了自己的绿色信贷战略,是较早确立绿色信贷战略的国内银行之一。其后,口行不断根据发展需要,调整和完善绿色发展战略,并确立了“积极支持绿色环保产业、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支持‘走出去’企业开展绿色环保项目,履行环保责任,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增长”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和自身中长期发展方向的结合。

在制度完善方面,口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绿色信贷指引,加强信贷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同时明确绿色信贷支持方向、重点领域,对重点行业实行差异化、动态的授信政策,夯实了绿色信贷的工作基础。在具体流程管理上,口行制定了一套覆盖业务全流程的绿色信贷标准,从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信贷审批、贷款发放和支付、授信后管理和信贷退出等各个环节做出规定。

在业务创新方面,为更好满足企业的绿色、低碳金融需求,口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设计和开发出一批既体现政策性金融特色,又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已形成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咨询、绿色债券等在内的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政策性银行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导向作用。

未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将继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信贷制度和政策为载体,以绿色金融标准为抓手,以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支撑,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加强绿色国际合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