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贸易便利化

来源:质检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王健 2017-06-13 16:13:30

丁刚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丁刚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名代表与会,这是中国首次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论坛。中东欧国家,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贸易伙伴,是中国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和现实将经济全球化推到关键的十字路口

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红利、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红利和冷战结束的和平红利,交相辉映,共同演绎了一波较长的世界经济大繁荣。2008年以前的5年期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速达到5%以上。经济全球化彰显出惊人的魅力和巨大的活力,一是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二是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三是促进了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四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五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繁荣因素还存在,但推动力明显减弱。不利于增长的因素起了更大作用: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二是经济周期下行。金融危机的冲击叠加经济周期的下行,使得现在世界经济依然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出现困难,2015年至2016年连续两年仅有3.1%的低速增长。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失去了往常的光芒。跨境贸易与投资持续低迷,贸易壁垒逐步筑高,区域一体化进程横生波折,多国移民政策趋向收紧……。种种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迹象频繁显现,形形色色的极端思潮不停地冲击国际合作大局。

二、经济全球化未来发展大趋势

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经济全球化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各方利益。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纵观经济全球化演进历程,审视经济全球化未来走向,我们发现:科学技术发展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跨国公司全球贸易和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全球产业转移和资源重新配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这三大要素在今天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而且,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赋予经济全球化新的内涵。

为此,我们需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新高度来更好地谋划经济全球化新时期的国际合作。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贡献和担当

近40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乘势而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成就斐然。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接受全球多边贸易制度安排。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是世界上关税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到2010年1月1日,中国关税总体水平由此前的15.3%降到9.8%,所有产品降税承诺履行完毕,还逐步取消了400多项非关税措施;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从无到有,“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推广;大规模修改和创制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极大改善了国内法律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断优化调整定位,成为向开放型经济转型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分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看,2001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全球贡献率为0.53%,2016年这一指标跃升至33.2%。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已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

今天中国将开始给予世界更多红利回报。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四、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新活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更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

1、“一带一路”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理念相通,有利于更好释放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

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经济全球化追求的是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也正是借助经济全球化,世界上诸多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发展为最大公约数,主张各国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各种偏见藩篱,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2、“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更加均衡发展。

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缺失和不足。世界经济领域正面临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这三大突出矛盾。“一带一路”建设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既开展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贸易投资等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也重视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3、“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相通,命运与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到贡献者和引领者。“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把中国机遇转化为世界机遇、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伟大构想和实践。近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成效惠及世界。

五、深化中国-中东欧合作

“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跨区域友好合作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是中欧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美丽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中欧已就“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发展规划、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16+1合作”与中欧合作对接达成重要共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制定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16+1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16+1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释放合作潜力,促进互利共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合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既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加快推进互联互通。

“要想富,先修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及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动匈塞铁路和中欧陆海快线建设,打通纵贯中东欧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推动亚欧之间运输通道建设,增加中欧班列数量,在中东欧国家设立更多物流中心,进一步提升中东欧国家在亚欧大陆桥中的枢纽作用。

2、加强贸易领域合作。

扩大双向贸易规模。大力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海关、检验检疫沟通协调机制,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在市场准入、商务签证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为双方产品和企业进入提供更多便利。

3、深入开展产能合作。

中国有成熟的、技术水平和配套服务良好、性价比高的优势装备和产能,中东欧国家有加快工业化的需求,西欧发达国家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三方的优势结合起来,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产业园区和技术园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合作,促进中东欧国家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多赢和共赢。

4、加强金融领域合作。

充分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作用。金融公司由中国工商银行牵头组建,通过商业化运作从全球市场募集资金,遵守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规定,重点支持16+1框架下采购中国装备和产品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

5、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进一步拉紧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民的感情纽带,打造双边合作的新亮点。特别要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交流规模。进一步放宽签证政策,简化入境手续,开通更多直航,为游客观光、购物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相关推荐
外交部: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日表示,中国将继续以自身的稳定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乌克兰2023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

乌克兰国家统计局28日在官网发布报告称,2023年,乌克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6.54万亿格里夫纳(约合1667亿美元),增长5.3%

数字中国进行时丨海外并购到反向输出——制造业企业“出海”正旺

企业“出海”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在不断“出海”磨砺中,企业能熟悉产业高端市场,积累技术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