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文博会】郝树声:盛会何以永久落户敦煌

来源:甘肃日报 2016-08-01 17:21:00

郝树声  甘肃省社科院研究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永久落户敦煌,是因为敦煌以及在这块土地上融合生长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首先,敦煌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南有巍峨祁连,北有浩瀚戈壁。东连关陇,西通新疆和中亚,南北与蒙藏地区相呼应,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路,是河西与西域的连接枢纽。辽阔的土地,充沛的水源以及适宜的气候,孕育了敦煌绿洲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人类活动。从千里河西走廊经过敦煌进入塔里木盆地,再西进中亚各国和伊朗高原,大致相似的自然气候、生态植被、农作物品种、饮食结构、畜牧种类、骑乘工具以及服饰用品,为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各个人群提供了强大的认同感,为他们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放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奠定了地域空间上的基础。而敦煌,是历代中原王朝陆路通向西域的门户,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

其次,敦煌是历史上华戎交会的都会,民族融合的舞台。从先秦时期的西戎到两汉时期的月氏、乌孙、匈奴、羌人,再到南北朝时期的柔然,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吐蕃,宋元以后的党项、蒙古等都曾把敦煌作为自己经济文化、生存发展的战略要地。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增添了重要篇章。有些古老的民族以敦煌为基地演出过威武雄壮的活剧。从敦煌西迁的大月氏在西亚建立贵霜帝国,在公元前后的数百年里为佛教的传播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作出过重要贡献;从敦煌西迁的乌孙,曾在天山以北的辽阔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政权,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唐朝对中亚的经营,元蒙在西方的几大汗国,以及其时在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的交往,都可在敦煌的历史遗留中找到记录。

再次,敦煌是世界古老文明相互交流的中心。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都首先经过敦煌传播交流,尔后进入了中原。同样中华文明通过敦煌,逐步走向西方。

最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藏。近现代以来,敦煌成为海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且经久不衰。敦煌汉塞烽隧出土的三万多枚汉代简牍,其中生动记载了二千多年前丝路上不同国家民族的往来;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从南北朝开始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成为佛教传播的圣地;其中2400多身雕塑、4.5万平方米壁画,不仅反映了神圣的佛国世界,也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世俗生活,更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祈愿;尤其是藏经洞的发现,5万多卷文书,除了大量佛教写经外,还有大量汉文经史子集保存。在语言文字方面除了大量汉文、藏文写经外,还有诸如梵文、粟特文、佉卢文、婆罗迷文、吐蕃文、西夏文、回纥文等几十种中亚、西亚、南亚的古老文字,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胸襟以及人类文明的互学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