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专家共话“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

2016-04-22 16:56:17

新华网4月22日电(艾福梅 滕泽人)21日下午,“一带一路一席谈”高端访谈系列活动第一期活动在宁夏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问题展开,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更有效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等问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经贸交流,自然也离不开人文交流。

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郭晓勇说,不能将“一带一路”建设简单理解为资本和地缘政治的扩张,而应将它看作是与各国人民交朋友、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张。“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政治、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互通、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需要人文交流的支撑,人文交流既是基础,也是落脚点。

 “我们同‘一带一路’国家在人文交流方面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郭晓勇说,达成共识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的首要课题,特别要处理好求同存异的问题。其次,“一带一路”沿线所涉及的六七十个国家所使用的官方或通用语言就多达五十多种,相关国家在各个领域沟通的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语言相通,只有跨越语言鸿沟,才能促进人文交流和认知,进而推动民心上的相互理解和经济上的协同发展。第三,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统筹规划,细化措施,精心实施。他提出“三一三不一”,“三一”就是要“一个目标,一门心思,一抓到底”。“三不一”就是不要“一哄而上,一概而论,一知半解”。

郭晓勇认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大课题,必须得到充分重视。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大智慧、大战略、大手笔,也需要小主意、小举措、小人物。国家形象不是设计出来的,国家形象是整个民族和民众的集体呈现。实际上,中国故事不是讲好的,中国故事是做出来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情节,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作为,都会成为中国故事里的的人物、章节、片段和字符、音符。

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和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分别阐述了中东政局和中阿关系对中阿人文交流的重要影响、学术出版机构如何服务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等问题。

据悉,宁夏大学正在筹备后面的多场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系列活动增强宁夏大学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激发高校和学术机构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考和新举措。